Facebook Twitter Gplus Flickr LinkedIn YouTube Google Maps
formats

從產業文創化,談台灣牛樟產業的未來

在正式進入主題前,我們先看看以下兩篇新聞刊載有關產業文創化的內容

施振榮先生續任國藝會董事長時,曾宣示將於任內推動「產業文創化」,希望藝術文化的元素,在未來能夠普及至製造業、服務業、傳統產業等,不但增加各界推廣藝文的可能,更期待各行各業透過「文創化」,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提升競爭力,朝向「華人優質生活」的願景邁進。

在台灣,「產業文創化」概念可回溯至90年代。當時,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施政方針下,時任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提出以「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自此展開一連串的文化政策,包括:全國文藝季轉型、鼓勵地方政府舉辦國際性藝文活動、地方閒置空間再利用,以及活化保存各地產業、以文化資產價值帶動旅遊觀光等作為。在這些政策的驅動下,不但挖掘出孕育於台灣社會的文化活力,更讓人逐漸意識到「文化是門好生意」。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已是顯學,連帶使得「文創」成為爭相探討的熱門話題。2002年,文化創意產業列入國家發展10項核心計畫;2009年,名列政府6大新興產業之一,被賦予帶動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任;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通過施行,更使文創產業從行政院的行動方案納入國家重要政策立法層次。不過,由於「文化」、「創意」、「產業」3者分具不同的精神內涵、具體範疇及推動方式,在概念之間相互組合後,更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和方向,使得政府與民間,對「文化創意產業」各擁殊異的想像與實踐。在政策和立法的帶動下,「文化創意」成為名目獨立的一門產業。因此,各界似乎較習慣從「產業運作」的角度切入,以「文創產業化」為目標,並將焦點聚集在文化藝術產業的「產業規模」或「商業效益」之上。

然而,藝文界曾多所呼籲,文創產業的源頭和基礎來自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以及藝術的原創性特質,必須「培基固本」,產業才有發展的可能。若沒有持續投入足夠的資源,去促進文化藝術的蓬勃、吸引更多人才、資源的投入,反而僅限將文創產業等同於文創商品的大量複製;以產值、產量等「帳面數字」做為主要的評估指標。「竭澤而漁」的做法,非但不利於文創產業鏈的健全,更將使台灣長久累積的文化優勢急速消逝。

對應於「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是與之相互關聯、互補的思考「產業文創化」的核心精神在於:以文化為基石,使文化創意和藝術美學涵養滲透至教育、觀光、外交、經濟各領域,為農業、傳統產業、科技業、服務業等各產業所用。換言之,文化不一定能產業化,但卻能為各行各業加值!

在「產業文創化」的思維下,文化的深耕不但是文創產業自身的發展根基,更是全面帶動其他行業創新的能量。因此,對「非文化藝術」領域的部門來說,要在下一波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取得競爭優勢,「文化」不但是轉型的有效投資,更是推動升級的必要成本。放眼全球,台灣以擁有優異技術人才的「科技島」享譽國際,然而,當「破壞」的時代來臨,進入以「服務」為主的社會,「創造」的重要性將會超過「製造」。

鑑此,我們亟需亮眼的創意,以及從事感性溝通敘事、滿足美感需求的人才,讓「科技島」蛻變為「人文科技島」,方能在急遽變遷中,踏出下一步。從「文創產業化」到「產業文創化」,期待文化的影響層面持續加深、加廣。因而,不但可為各行各業注入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都將可以透過體驗、感受和轉化,去建構屬於我們的美好生活![1]

「多情曾慮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這一首曾翻譯成多國語言、傳唱逾百年的情詩,完全就是近來台灣各界對於兩岸服貿的恐懼與期待的最佳寫照。如何能夠求得一個兩全其美,一方面弭平服貿可能帶來引狼入室之無窮後患的疑慮,一方面又可以落實服貿為台灣產業擴大市場、提升競爭力的承諾,我想即使活佛再世,亦難從此次僵局裡開釋出一條不負正反兩造的雙全法門。

整合經濟與保護主義的拉鋸,就是一場博弈藝術,必須在「捨」與「得」、「進」與「退」之間做出經過精算推演的選擇,才能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成為最後的贏家。而台灣之於服貿,乃至於對其他國際經貿協定的賽局中,過去幾年,在朝野間「不捨不得」又「不進不退」的延宕裡,早已喪失了制敵機先,無論此次服貿前途幾何,台灣在國際競爭中節節落後恐怕是不爭的事實。

上月底,正值服貿爭議全面引爆的風口浪尖,歐洲議會友台小組副主席克萊索—多弗勒(Wolfgang Kreissl-Dorfler),和另一位專攻國際貿易的歐洲議員馬丁(David Martin)應邀來台訪問。由於我去年參加工商協進會的歐洲經貿訪問團時,結識了克萊索-多弗勒,他對於我們將陶瓷這項傳統產業文創化與國際化的成果印象深刻,特別在官定行程之外,前來我的公司參觀,甚至想替我們和歐洲代理商牽線,並承諾會關注推動台灣文創產品進口歐洲的各項優惠減免。

對於國際友人誠意十足的熱心相待,給了我一個靈感,「產業文創化」將是台灣當前勢在必行的努力方向;畢竟,世界上任何一個經貿協定的存在意義,不外乎讓參與國家可以從一個較為透明開放的平台上極大化自身的競爭籌碼,即使台灣缺少這樣的發揮平台,我們還是可以從競爭本質出發,藉由「產業文創化」的同中求異,加強磨礪我們產業及產品的多元性與優異性,以爭取更大的市場與更多的商機,創造台灣製造或是台灣設計的不可取代性,從而扭轉台灣經濟內憂外患的現狀。

「產業文創化」不是昨天才喊出的口號,但是除了幾個零星案例,台灣整體的「產業文創化」還是停留在口號的階段,我們在將文化創意推及至科技、製造、服務及傳產等其他產業的施行,一直欠缺全面性的深耕廣耘。

其實,「文創化」不若想像中的狹隘,所謂文創,不一定要侷限在音樂、詩詞、繪畫等有形的文化呈現,在我的經驗裡,文創就是將「人文」,也就是人的價值極大化的過程,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有了亙古人間的解構建構,我們才創造出這個繽紛多變的大千世界;同樣的,灌注因人而異的觸感、元素與思維,推及到齊整劃一的工業製造或是設計前線,就可以從細微的差異性,放大成一個觸動人心、甚至改變市場生態的成功作品,而唯有創造出這樣的作品,才是讓台灣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無論有沒有區域整合經濟的加持,永遠立於不敗的雙全法。[2]牛樟樹

現在,我們談談台灣的牛樟產業,牛樟產業這四個字,包含牛樟芝、牛樟樹、及其週邊相關。目前台灣我們常聽到的如台灣牛樟芝產業研發聯盟、台灣牛樟芝產業協會,觀名即可一窺其仍逃不出產業的概念,產業文創化似乎和台灣牛樟芝沾不上邊,但事實是這樣嗎 ? 我們從民間的流傳,從原住民的生活為化中不難發現,牛樟芝如此的與台灣這塊土地息息相關,從火葯到醫葯 ,牛樟樹與牛樟芝的千年纏綿[3]這篇文章中,我們才知道,源來牛樟芝要結合牛樟樹,才能賦與牛樟產業最真實的靈魂。

產業文創化,同樣的,牛樟產業具有高度的文創條件,讓他成為一個觸動人心,甚至改變經營模式的成功典範,唯有如此,才能讓台灣牛樟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

1.中國時報,藝術外一章-「產業文創化」可建構美好生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8000795-260109

2.陳立恆,產業文創化台灣未來的雙全法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625397.shtml#ixzz32og5JeQS

3.從火葯到醫葯  牛樟芝與牛樟樹的千年纏綿,台牛樟暨生技產業實務論壇

https://www.treehug.net/?p=200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Home 2.牛樟產業技術實務 從產業文創化,談台灣牛樟產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