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Gplus Flickr LinkedIn YouTube Google Maps
formats

一個客家藥師的發現的疾病治療新觀點–「生物膜」理論在疾病治療的應用(上)

2016/06/19   羅正武藥師。台北

你想知道什是生物膜嗎?又如何才能增強人體生物膜打垮微生物的生物膜,治癒疾病,有效防癌呢?精彩內文絕對不能錯過!

羅正武藥師本論壇上次邀請羅正武藥師開闢健康專欄後,即受到讀者熱烈迴響,這些日子來,積極的再次邀稿,羅藥師本於助人健康的理念,百忙中仍抽空為讀著們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羅藥師將分享生物膜理論在疾病治療上的應用。

「生物膜」理論在疾病治療的應用(上)

二OO三年藥局同事無意間將「心臟病免開刀」的專利營養配方資料交給我處理,讓我大開眼界,也大大引起我對「免開刀、免吃藥」治病的研究興趣,從此一頭栽入其中多年;研究數年以後出版「醫師不願公開的療法」一書,獲得許多讀者好評,其中「心臟病免開刀」也可以治療動脈硬化也可以防治癌症,筆者研究癌症日久竟然連其它疾病治療法也找出來了。本文記錄了我近年來研究生物膜致病的進展,也提及抗癌普傳驗方的治療思路,人體自身就是分化完成的生物膜,腫瘤和多種疾病是自體與外來兩大生物膜系統競爭造成的,想治癒疾病一定要從生物膜觀點切入。利用天然食材與生物科技可以協助人體生物膜打垮微生物的生物膜,治敗血症、癌症、糖尿病、腎衰竭、心臟病,值得讀者深思。

血液中其實充滿病原微生物,當人健康時,兩者通常處於「共生」狀態,當我們年青時血管中的微生物隨時隨地都想形成生物膜,幸好吞噬異物的白血球及時把尚未成形的生物膜吞噬掉,才能維持血管的暢通。

生物膜長在血管中人不易察覺,因為動脈硬化血脂肪堆積的效應蓋過了它,西醫只知道用降膽固醇藥降膽固醇,開降血壓藥擴張血管防止阻塞,年輕人只有在感冒、流感等急性感染症和敗血症,抗生素越用越沒效時才感受到它的存在。

%e6%8a%97%e7%99%8c%e9%98%b2%e8%80%81%e9%81%bf%e5%85%8d%e7%99%a1%e5%91%86%e6%9c%80%e6%96%b0%e5%b0%8d%e7%ad%96

羅正武藥師好書推薦,原價200元,現在回饋網友只要190元,讓您立即掌握抗癌、防老、避免癡呆最新對策

我們年紀增長時,白血球的活力漸趨衰退,吞噬異物的速度比不上生物膜的增長速度,有時候細菌大量侵入人體,造成敗血症,請記得除了正規醫療外,務必大量補充維他命C,每日十公克以上,分次服用以保命。

中老年時,白血球的活力持續衰退,大自然的分解者-真菌上場了,黴菌的生物膜形成了,多種細菌依附過來,形成複合社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癌細胞及腫瘤,原來身體有兩種清道夫:白血球聽命於我們自己,為我們服務,真菌聽命於造物主,等人體不健康時,隨時伺機接收我們的身體。

人體自身就是分化完成的生物膜,腫瘤是自體與外來兩大生物膜系統競爭造成的,想治癒癌症一定要從生物膜觀點切入。利用天然食材可以協助人體生物膜打垮微生物的生物膜,治癒疾病,有效防癌;值得讀者深思。

「生物膜原理」在疾病的源頭看問題,治療敗血症、癌症、糖尿病、腎衰竭心臟病的方法,也是站在源頭上下工夫。

血液中充滿微生物

許多人都認為我們的血液應該是乾淨、無菌的,其實早在一九一八年格萊斯.安德林教授(Günther Enderlein),就告訴我們其中充滿了真菌、細菌和病原微生物,假如透過暗野式顯微鏡觀察人體細胞可以發現與形形色色的微生物雜處在一起,兩者通常處於「共生」狀態,也就是說彼此互相制衡、和平共存。如果因故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即飛快增長,發展出多種形態,或寄生於器官上發展生物膜,同時生成大量乳酸、釋出真菌及細菌毒素,進入體液之中,使人體出現代謝性中毒症狀,重病之人之血管塞滿生物膜糖蛋白和脂肪所以有中風、青光眼、心肌梗塞、狹心症、腎衰竭等。

生物膜在體內隨時形成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物膜(biofilm),微生物雜處的液態環境再加上可附著的表面是形成生物膜的必要條件,什麼是生物膜呢? 是指由許多微生物細胞黏附在一起形成的生物性薄膜。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見它的蹤跡,例如久未清洗的水族箱、牙齒表面的牙垢或是茶壺內的茶垢等等都找得到。不要小看這薄薄的膜狀構造,生物膜就像微生物的大家庭,它們相互幫助,築起固若金湯的堡壘,共同抵抗外來壓力也同時共用營養。所謂「團結力量大」,單獨的細菌個體或許沒什麼,一旦形成生物膜衍生出的問題足以讓人頭痛不已。

生物膜在醫學具有重要意義

在醫學中,人類大約65%的細菌性疾病有生物膜參與。例如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肺部感染的形成肺結核、囊性纖維變性、呼吸道感染或尿路感染和大約四分之一的腎結石也是因生物膜造成的。在口腔中,牙齒上的生物膜可形成牙菌斑、蛀牙和牙周感染。生物膜也可導致裝置人造醫材後(如血管導管、心臟節律器、人工關節及人工瓣膜)的術後感染。建築物的空調設備中的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Legionella pneumoniae)形成生物膜可導致退伍軍人症。

以綠膿桿菌為例,當在水中環境時,細菌依附在一起且彼此用訊息化學分子傳遞溝通,特稱為「細菌語言」,促使蕈狀的複合物形成而且不斷釋放浮游的有機體到周圍的水性的環境中,從而維持生物膜的結構,最後,一個成熟的生物膜形成。

廣義上說,毛細血管壁、肺泡膜、腹膜、軟腦膜、細胞膜等身體組織也可以稱為生物膜,特稱生化膜(biomembrane),指由雙層磷脂、蛋白質等組成的選擇性半透膜。作為細胞器或細胞與外界隔離的界線。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和選擇透過性,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的是前者。

工業上,輸油管道中形成的生物膜會嚴重影響管道輸送能力,家中的水管會生黴堵塞,同樣的,血管中的微生物隨時隨地都想形成生物膜,幸好吞噬異物的白血球及時把尚未成形的生物膜吞噬掉,才能維持血管的暢通。

我們年紀增長時,白血球的活力漸趨衰退,吞噬異物的速度比不上生物膜的增長速度,有時候細菌大量侵入人體,造成敗血症,日本學者森下敬一醫學博士發現早些年代,敗血症的人是相當多的,可是後來抗生素出來後,敗血症匿跡了,案例變少了,反而癌症患者急速的增加。

森下敬一醫學博士于1950年畢業于東京醫科大學,之後專攻血液生理學,埋首於研究之中,他發現問題還是出現在抗生素普及化,價格大眾化以後,醫生的用藥習慣濫用抗生素出了問題,現代醫學發現被生物膜保護的菌體也能有效的規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可能透過的機轉如下:

(1) 生物膜結構限制白血球侵入菌體

(2) 降低白血球的吞噬能力

(3) 透過數量感應使基因調控改變來適應免疫挑戰。

筆者研究進一步發現,因為諸多感染症使用抗生素以後,形成新的的生物膜,細菌產生了抗藥性,再強再新一代的抗生素也殺不死,但是細菌及細胞屍體沒有除去,白血球分解不了細菌毒素和細胞毒素,這時大自然的分解者-真菌上場了,黴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癌細胞)的生物膜形成了,多種細菌依附過來,形成複合社區,癌細胞的生物膜對自身有較強的保護作用,躲過白血球的攻擊,越長越大,我們看到的是腫瘤生成了。

原來健康的人體主要是靠白血球殺菌抗癌,一旦免疫力衰退,長期慢性發炎累積的毒素和細胞的屍體只是在為日後形成癌瘤作準備罷了, 筆者發現在抗癌的聖戰中白血球才是主角,不靠白血球作戰反而殺滅白血球的化療科學純粹是偽科學,欺騙人類長達一世紀的行刑式醫學。

腫瘤的生物膜模型存在於大自然中

森下敬一醫師在其《癌症的治療與預防》一書中談到,癌的本來面目是「血液的污濁」,因此腫瘤就是通知血液污穢的警報器,它是身體為了自衛而製造的裝置,乃是對身體很有利。只要血液淨化去毒,癌腫會自然的消失,然而大自然中可以找到腫瘤的科學證據嗎?答案是肯定的!

2008年六月中旬時,中國福建省福州的左海湖冒出不少外形像水母的「水怪」,其外表呈半透明的凝膠狀圓球,外表佈滿輻射狀、內含小黑點孢子囊,看起來就像眼睛一樣且內含有紅、綠色的「血絲」。這些不速之客只需幾十天時間,就可以從孢子般大小長到幾十公斤,必須兩個大男人才能抬上岸。當地人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就稱為之為「水怪」、「天上掉下來的外星生物」。

佐湖水怪

圖片出處: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9927.htm

經調查。令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專家驚訝的是,「水怪」裡的生菌數為湖水的一百四十七倍,顯示對細菌有強大的吸附作用,湖水水質才異常乾淨;一般湖水的酸堿值都在七左右,即使受到工業廢水污染也不過八,但該湖高達八.六,明顯偏鹼,可是不髒,筆者認為水怪可能是淨水方式之一,以上的推論言之成理。。

後來經研究報告出爐,所謂左海湖「水怪」就是超級發展的生物膜,是多種微生物聚集的共生複合體。最初是快速生長的真菌含真菌多糖,吸引細菌前來就食,綠、紅色的「血絲」樣物質,其實是被膠狀物吸附的藻類以及放射線菌。細菌的排泄物則被藻類視為最佳肥料循環利用,至於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合成養分,供應細菌、放射線菌生存所需,而結果分泌物和代謝物混在一起,形成大果凍樣的透明物。

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沈湯龍與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究出癌細胞轉移機制。沈湯龍今天(11日)發表相關成果,他表示,癌細胞在轉移時,會透過先遣部隊「胞外泌體」(Exosomes),到特定器官組織釋放具有功能性的分子,因此,若能掌握患者「胞外泌體」的情況,就能預防癌細胞轉移。

癌細胞轉移常成為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台大植微系副教授沈湯龍指出,癌細胞如同種子,需要在已施肥的組織環境中,才能轉移和生長。

沈湯龍表示,原位腫瘤在進行轉移前,會先釋放大量可幫助轉移的肥料,並包裹在胞外泌體中,再送往特定的器官組織。研究團隊發現,胞外泌體所攜帶的訊息分子,具有決定癌細胞轉移到哪一個器官的能力,因此,未來如果能測量臨床病患血液裡的胞外泌體,將可在早期預測出患者是否會發生癌症轉移,進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沈湯龍:『(原音)這個應用最重要是可以更早期的在癌細胞正式的跑出去之前,我們就可以來預測或了解到說,這個病人是不是有可能有癌症轉移的傾向,而且會到哪一邊去。』

這個研究團隊由美國、台灣、西班牙、葡萄牙、德國、挪威、日本等國的12個研究單位組成,在經過3年的研究後,成果已刊登在「自然」(Nature)國際期刊。

詳全文 台學者參與跨國研究 解開癌症轉移之密-科技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1111/15527230.html

本文未完,待續……….

羅正武

更多相關文章

讓你福壽延年的竹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Home 羅藥師健康論壇 一個客家藥師的發現的疾病治療新觀點–「生物膜」理論在疾病治療的應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