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Gplus Flickr LinkedIn YouTube Google Maps
formats

以太空包培養牛樟芝子實體

以現有技術的成熟度而言,無論應用牛樟木或非牛樟芝培育子實體,都很難達到經濟規模。這些年來,台灣的生技公司陸續開發出許多不同的培育技術,其中以太空包培育牛樟芝就是一個相當受矚目的技術。這個技術是以牛樟木的邊料、樹枝、樹葉打成屑後,加入其他碳、氮源所製成的太空包加以培養。這種技術根源自傳統食用菇的太空包栽培法,由於方法已是菇農所熟知的技術,一般人學習起來難度並不高,很容易推廣。但由於牛樟芝成長速度較慢,太空包容易遭受雜菌汙染,成功率目前還不到五成,可見這個技術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利用這種技術培育出來的牛樟芝,大多還是菌絲體狀,有些則可形成與子實體非常類似的孢子孔,菇體成扁薄膜狀(擬子實體態),雖然有些業者稱此即為子實體,但事實上與段木上長出的子實體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分析他們的成份及效果也與子實體有一大段差距,在市場上評價不如段木子實體。
太空包栽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培育方法是首先將太空包製備好,太空包的材料一般為塑膠類,塑膠袋材料要求能耐高溫及高壓,滅菌後材質盡可能仍呈柔軟、透明狀態。現在應用的塑膠袋材質有兩種:一種是聚乙烯塑膠袋,它能耐105℃高溫,滅菌後仍呈柔軟狀,但透明度較差;另一種常用的材料為聚丙烯,能耐125℃左右高溫,滅菌後能保持透明,但材質遇熱容易脆裂。塑膠袋大小無嚴格規定,稍大、稍小均可。常用的袋子大小為:袋直徑(壓扁後的寬幅)一五~一七公分×長三五~四十公分。培養基調配好後用人工或裝袋機將培養基裝入袋中,裝袋時要壓緊袋底,使培養基有一定的堅實度;裝好後,在袋口外套上頸套,塑膠袋口用橡皮筋或線固定於頸套上,也可用線將袋口紮緊,袋口即成平口狀,塞好棉花即可。接菌二~三個月後,牛樟芝菌絲會完全覆蓋固態培養基表面,此時菌絲體對氧氣需求量大增,必須將袋子剪開使牛樟芝菌絲體直接與空氣接觸。由於空氣中有很多雜菌漂浮,通常需要將沒有塑膠袋保護的菌絲團移至無菌室中培養,即使如此,培養後期還是容易受雜菌污染,培育成功率偏低,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拉高,產品競爭力也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太空包栽培所用的固態培養基質一般可用牛樟木屑、牛樟樹的枝或葉打成屑,或用非牛樟木木屑。但因牛樟木材料取得困難,通常只是添加少量牛樟木屑,或將牛樟葉或樹枝打碎後加入其他木屑中。栽培時間約三個月後,厚紅色菌絲長滿表面,隨著培養時間的增長,牛樟芝菌絲會慢慢變厚形成膜狀,有時則會形成多孔狀,有些業者就宣稱這是子實體。然而根據國內研究牛樟芝專 家張東柱 博士研究,他認為這是未分化的牛樟芝菌膜,而非真正的子實體。由於牛樟芝通常只能在固態培養基質的表面形成菌膜,太空包內部的牛樟芝仍是菌絲態。在收成時,表面菌膜很容易與基質分開,但深入基質內部的菌絲體則無法與木屑等物質分離,若只取表面的擬子實體菌膜製成產品,則產量將很低。有些公司為了提高產量,直接將成熟的太空包烘乾後磨粉製成膠囊,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使成本下降,但是太空包內的木屑也會混入成品中,相對稀釋菌絲濃度,產品的安全性也因木屑成份的混入不免受到質疑。另外當太空包數量很多,每一包的生長狀況各異,品管上僅能抽樣無法每包檢驗,要控制到每一包的狀況都相同並不容易,目前這類產品多以萃取乾燥後製成膠囊或茶包方式販賣,未見以子實體方式銷售。
太空包培植法另一個受到關注的問題是太空包本身為塑膠袋,接種前通常需要用高溫滅菌,塑膠袋中的某些成分(如可塑劑或安定劑)可能會滲入木屑內容物中,當牛樟芝菌絲體成長時就吸收這些成分,使得牛樟芝產品受這些物質的汙染。也許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法規規範不能使用塑膠袋培育菇類,但是若考慮到未來國際化的因素,任何不被國際接受的變數都應排除,這也是這個技術需要努力改善的地方。除此之外,應用太空包培育出的牛樟芝菌膜,它的代謝途徑與段木上長出的子實體有很大的差異,次級代謝物的質與量都很難與子實體相比,但卻比一般用液態醱酵的菌絲體好很多,若生產成本可大幅下降,次級代謝物的含量可再增加,這個技術的前景還是值得期待。

引用自:http://eshare.stut.edu.tw/EshareFile/2010_12/2010_12_28c1d242.doc

以上是學術界的觀感,其實目前民間業者開發出的技術,透過木屑成分的調配,已經能將次級代謝物的質與量大大提升,所以各位看官,不覺得近來牛樟樹超夯的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Home 2.牛樟產業技術實務 以太空包培養牛樟芝子實體